2)第五十九章 援兵快跑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兵就被刘襄驱使着去挖堑壕了,他要封堵令支四门,让民兵就地守城。

  就是守着令支,不让里面的人出城。

  留缇骑统管、监督民兵。

  他要带正兵去找援兵玩耍。

  刘襄昨日不攻取令支县城,就是为了引出肥如和临榆的援兵,那两个县城地势优越,易守难攻,需要把守军调动出来,否则极难攻取。

  肥如位于令支东面四十余里,卢水和玄水的交汇之处,两面环水一面环山,虽然人口兵力不多,但地势太险,极难用兵。

  临榆位于辽西走廊的西面出口,虽然已经不在作为边关,近些年更是年久失修,但底子还在,城关险固防御齐备,万万不能小视的。

  刘襄绝不会头铁的死磕这种险峻之地。

  而令支就是他们最大的破绽,令支遇险,公孙家族面临宗祠被灭的危机,他们不得不救,也不敢不救。

  他们败阵未必会死,可要是敢不救援,他们都会倒霉,非常非常的倒霉,那就生不如死了。

  这就是辽西公孙氏的威势,这也是辽西各城最大的破绽。

  七月十一,刘襄带兵东进,在卢水西岸堵住肥如县援兵四千五百人。

  戮战一个时辰,将肥如援兵逼入卢水,射杀主将,全歼其部。

  当天顺势渡河,携大胜之威,迫降肥如县城。

  在城中休息一夜,留下一曲步卒清理世家豪强,守护城池,大军向临渝方向挺进。

  七月十四,刘襄大军在碣石山山脚处伏击临榆援兵,两千郡兵三千豪强私兵尽被击溃。此役击杀千余人,俘虏三千人,余者逃散四方,主将邹丹亦被生擒。

  刘襄不急追杀逃兵,迅速带兵奔赴临榆。

  两日后,以邹丹之名诈开城门,攻取临榆。

  控制辽西走廊西面入口的目的终于达到,刘襄彻底松了一口气。

  大军多日奔波,疲惫异常,便在临榆修整,海阳、令支两县虽未攻克,但已成笼中之鸟,旦夕可下,不必着急了。

  军队修整期间,刘襄带人进入辽西走廊探查,傍海道路况糟糕,被海水侵蚀,多处路段泥泞难行,要想于此进军,需要事先修整道路,不具备突然袭击的条件。

  刘襄深入几十里就回返了,他没有进攻辽东的时间窗口,至少最近一两年他只需要考虑防御的问题。

  他还是打算在此建关。

  选定了距临榆二十五里处的一块地方。

  那里应该就是后世的山海关了,背靠燕山,南临渤海,宽一千余步。

  刘襄将此地命名为榆关。

  眼看秋收在即,刘襄得把劳力放回家乡,影响了秋收可是大事,就只能利用俘虏和贬为奴仆的世家豪强子弟筑关了。

  好消息是公孙瓒的金大腿被刘襄送到渔阳县养老,不用担心公孙瓒迅速崛起,而傍海道也确实不好通行,没有被人突袭的隐患,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不必过于急迫。

  大军在临榆修整三日,总算恢复了体力,刘襄准备回军拿下令支和海阳两县,彻底结束战事。

  令支守军已被打残,攻取不难。

  海阳的守军跟刘襄预料的不一样,铁了心的死守城池,一步都不出来,乌延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杨槯试探着攻了两次,都被打了回来,现在是双方对峙的局面。

  刘襄准备先打海阳,因为海阳离得近。

  留下前军监督俘虏建城筑关。

  刘襄带兵西进,临榆向西,过了孤竹城就是海阳了,不足一百五十里。

  两县中间的孤竹城,位于滦水西岸,是殷商时期兴起的古国,叫孤竹国,在春秋时期就灭亡了,现在那里是废墟。

  孤竹国是商朝的诸侯国之一,商朝那会有点城邦制的意思,有些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城,城里的叫国人,是诸侯的国民,城外的叫野人,跟诸侯没关系。

  那些诸侯就管城池里面和周边的城郭以及田地。其他的他们管不了,也不想管。

  孤竹国那里还出了两个名人,伯夷和叔齐,就是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那两个憨憨。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