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三章 未来的金库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人中的穷苦支系子弟,没有实行连坐,虽然会执行最危险的攻城作战,可他一向不喜欢强攻硬打,也会尽量安排远程支援,绝大部分人还是能活下来的。

  战后进入苦役营劳作,也基本不会被虐待,如果运气好赶上大赦,还是能够重新划入民籍的。

  可这些人不争气啊!

  那就别怪他心狠了。

  收缴兵器,着人严加看守,他返回县衙,安排赈济灾民、安抚人心的事情。

  如果没有罪营作乱,这些事,下午就能安排完。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他又忍不住骂了一句,对成立罪营有了一些犹豫。

  城里果然如他所料,府库之中存粮极少,大户早已逃走,青壮被抽调一空,只余下了几万老弱,具体数字,得重新统计。

  “幸好早有准备啊,子龙,赈灾之事就交给你了,明天一早,着人在城中宣读安民告示。”

  “陛下仁德,臣必尽心竭力赈灾安民。”赵云拱手领命。

  刘襄点点头,随手把黄册仍在桉几上:“民籍黄册记载不实,你得安排人重新统计,还有,向舒县传信,让高顺安排民夫继续向这边运粮,催促鲁肃,让他尽快向那些世家大户募集粮草。”

  说完转头看向典韦:“明天派两千轻骑出城,剿灭城外雷氏家族的庄园邬堡,所有人员押回城中。”

  他想尽快平定六安。

  庐江郡,他最看重的地方就是这里。西临山脉,东临湖泊,是淮水连接长江的重要陆路通道,两条河流从境内流过,沿岸有大片的优质农田。

  除此之外,一提六安,他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六安瓜片,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当然,汉代是没有六安瓜片的,那是清朝中期才出现的制茶之法,但唐朝之时,这里就是名茶产地,在城西大别山北麓的齐云山。

  齐山云雾茶,可是享誉千载。

  刘襄不知道汉代的齐云山有没有茶树,因为汉朝的茶叶还属于小众商品,主要是解酒和药用,不是主流饮品,并不被人重视,只有巴蜀才出产茶饼,成都是唯一一个茶叶交易的集散地,规模也不大。

  这不行啊,茶叶这玩意,可是能当做国家支柱级别的商品经营的。

  这事,是个中国人就知道。

  后世的茶马古道不用说,唐代及以后的丝绸之路,茶叶就已经成了外贸交易的主力商品。

  可惜,因为山水变迁的原因,除了汉代本就有的巴蜀产茶区域,他只能找到庐江郡的六安。

  能记住的其他名茶,像西湖龙井,产地在浙江西湖那边,可这是汉朝啊,西湖还没成型呢,他去哪找去?

  还有洞庭碧螺春,产地在太湖洞庭山那边,应该是吴郡的太湖地区,这个其实也可以找一找,就是不知道洞庭山是哪一片山区,目标不明确,那可就费了劲了。

  还有黄山毛峰,此时的黄山还是人迹罕至之地,派进去的人手,估计没法活着回来。君山银针也一样,洞庭湖还是云梦大泽的一部分,去找君山,就是个死。庐山也有产茶区,进去也活不下来。

  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在汉代属于交趾刺史部的土人生活区域,派人去找产茶区,完全不现实。

  不管他会不会这些名茶的制茶之法,他连产地都找不着,在汉代,那些地区都属于洪荒大泽,没有人迹,派人过去,九死一生。

  所以,六安就成了能抓在手里的第二大产茶区。

  刘襄想要推广茶叶这个商品,首先得解决产量的问题。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能追朔到上古时代,商周秦汉其实已经算是普及天下了,上到公卿下到走卒,都听说过茶叶的名头,也知道这是个好东西。

  可为什么没能成为主流饮品呢?

  产量太少是最大的原因。

  太贵了,喝不起,没见过,自然也就不关心,更加不会去开发这种产品。

  饮茶待客的习惯,汉朝是没有的。

  刘襄想让汉人养成这个习惯,然后再高价卖给外国人,大把大把的赚金子。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