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七章 形势逐渐明朗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西域商路必须有人维护,专门驻扎大军,会拖垮朝廷的财政,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刘襄盯上了幽州和并州孩子比较多的汉人家庭。

  这两州汉胡杂居,民风彪悍,去了河西也吃不了多大的亏,谁抢谁还不一定呢。

  并州不太清楚,反正在他的记忆里面,幽州百姓有出塞抢胡人的传统。

  汉胡杂居的地方,你抢我,我抢你,太正常了,也就是这几年加强了管控,百姓分了田产,日子好过了,胡人又经历了大规模的汉化,这种情况才得以遏制。

  最主要的是,那里的百姓分田比较早,几年前就诞生了一波婴儿潮,现在孩子快长大了,可分田的政策已经过去,下一代只能继承父母的田产,不太够分的,要想过好日子,得另谋出路。

  脑子灵活的,自然可以去工坊、商队讨生活。

  但不是所有人都聪明啊,地会越分越少的。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刘襄盯上的就是这群想要为子孙后代谋出路,且愿意冒险的父母。

  下令六口以上,且有成丁两人的家庭,可以报名去金川卫做军户,按户分田分草场,房屋由官府提供,种牛、种羊、种马由官府无息贷款。

  条件比去辽东还要优厚。

  他预计报名的人会很多。

  也确实如他所料,非常的踊跃,报名的人超过了二十万户,折腾了半年多才选出来。

  前面的棱堡刚刚建好,后面的军户就直接入驻了,之前有征西军扫荡过一遍河西四郡,现在有提前组建的三千轻骑维护,还有十一万的青壮在各处工地忙碌,金川卫所辖一千八百里河西走廊,还算安稳。

  等五十个百户所,八个千户所全部修筑完毕,主干大路一通,将近十万军户在此扎根,河西走廊就彻底掌控在汉人的手中了。

  东、西两部都尉,玉门关、阳关、嘉峪关三关驻军,再加上五十八处屯兵点,刘襄不觉得还有哪个异族,能把河西走廊,从汉人的手里夺走。

  正卒、守备、屯田兵,各路大军梳理、整备,该裁汰的裁汰,该增补的增补,大规模的行动做不了,小规模的调动却一直没停过,战略重心逐渐从西域收回,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江南。

  白虎现世,主兵戈。

  大战避无可避!

  安平军的士卒、将校饥渴难耐。

  请战的表文,不停的放到刘襄的奏案之上。

  可惜粮食另有他用,请战的表奏只能留中不发,这段时间他在关注着普查军籍的事情。

  七十多万军籍重新造册,把皇甫嵩这个兵部尚书累得够呛。

  其实六部尚书都挺累,他们是政事的执行部门,忙得很。

  其他的中枢官吏也闲不了,官制改革可不是改个官名就完事了的,权职划分,档案移交,梳理陈年旧弊,这些事必须要做得精细、周全,该拿的权利得拿到手,该推的黑锅得推出去,谁都不敢马虎。

  官吏在争权,军队在训练,时间在推移,皇后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皇帝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

  正旦贺新,十五祭神,初春劝农,阳春田猎,朝廷越来越规整,北方十州越来越强盛。

  江淮以南,越来越惶恐。

  天下的形势,逐渐明朗。

  「胜不了又不愿降,明里结盟,私下争斗,各怀鬼胎,江南危矣。」二十一岁的周瑜,自认为看穿了天下大势,心怀不忿。

  陪他喝闷酒的好友鲁肃,闻言劝解:「公瑾何必气短,士人南迁者众,人才济济,总有良策御敌的。」

  北方的政策对大族不利,鲁肃的家族跟不少的世家豪强一样,选择了南下避难,跑到了庐江安家,同为被刘襄征辟,且拒绝北上之人,两人因此结缘,又都有才华,彼此惺惺相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吾与子敬皆为人杰,却被猜忌、排挤,如此简单的离间之计,那些人当真看不出来吗?非也,不过是争夺名利罢了。可悲、可叹、可笑至极!」

  周瑜最近有点后悔了。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