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五章 缺人口 缺人才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白,周仓为什么敢叛他?他不信那些兵卒会跟随周仓自立。

  这事处处透着蹊跷。

  传令的缇骑没出发多久,最快也得三天之后才能到达井陉附近的黑山军主寨,周仓所部就驻扎在井陉到中山国的各处山谷之中。

  等等他们的反应吧。

  刘襄继续翻阅呈文之时,将作监工官携铸币工师求见,带来了平安通宝的样币。

  黄澄澄的方孔圆钱非常好看,正面是平安通宝四个钱文,背面有钱文标注半两,钱币边缘有凸起的边郭,是为了防止有人剪边盗取铜料。

  新币重半两,约为8克,汉代一斤是247克,一斤为十六两,一两重克,一两为二十四铢,五铢钱就是重量为五铢的铜钱,大约3克。

  刘襄拿着钱币在条案上划了一下,看着划痕,皱了皱眉头,又递给赵景:“试试能不能掰断。”

  “喝呀。”赵景暴喝一声,铜钱咔叭一下断成两半。

  刘襄把两半的钱币扔给工官:“重铸。”

  条案上的划痕带着星星点点的黄色,不耐磨,一掰就断,不耐用。

  这样的钱币不适合流通。

  工官捡起钱币,惶恐不安:“启禀将军,末吏就是按照六分铜、三分铅、一分锡的配方令匠人铸造的,不敢违逆将军的命令,未有半点阴私,求将军恕罪。”

  刘襄眉头紧锁:“死脑筋,让你用这个比例去寻找坚固耐磨的配方,你原封不动的拿过来,是在嘲讽我吗?”

  “末吏不敢,末吏绝无此意。”工官腿都吓软了,抖成了一团。

  “行了,不会治你的罪,钱币不能只是好看,我要的是坚固耐磨又好看的铜钱。”刘襄不再理会工官,看着铸币工师问道:“不耐磨,脆,你觉得是何原因?”

  “回禀将军,应是铅多了。”

  “嗯,回去探寻新的配方,务必要坚固耐磨,其次是美观,明白了吗?”

  “谨遵将军令谕。”两人行礼告退。

  将作监的摊子越来越大了,几个工官、曹长良莠不齐,虽然有缇骑监督,至今没有什么贪腐的事情,可缺少能总揽全局之人,这样下去不行。

  而且矿藏、工坊、铸币这些事情全都由将作监管理,权力太大了,不是长久之计。他倒是想设立水衡都尉管理铸币,设立少府管理山林渔矿,但他手下没人可用,有什么办法呢?

  将作大匠倒是有人选,左军校尉王兴就不错,得尽快找一个能接任左军之人了。

  刘襄在烦恼缺人口,缺人才的问题,田畴递上一卷竹简:“使君,将作监关于矿区的呈文”

  呈文中禀报:军都山中的金矿、铜矿,西山的煤矿,渔阳北部燕山之中的银铅伴生矿,还有各处铁矿,增加了八万多矿奴,产量提升很大。金矿预计能年产一千斤,银矿与铅伴生,不好预估,铜矿至少年产十万斤。

  各路探矿匠人还在继续搜寻矿脉,以期增加采矿数量。

  看着这个呈文,刘襄心情好了点,但也有限。

  幽州矿藏不少,就是探矿和开采的技术不够,有宝山但挖不出来。

  汉代勘探的匠人主要靠地表的植物、矿物寻找矿藏,挺有讲究。

  比如: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锈,下有铜器;山上有葱,其下有银;山上有薤,其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中有玉者,木旁枝下垂。

  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

  讲究挺多的,但刘襄觉得他们效率太低了,自己把大概的范围都给他们圈定了,还得等一两年才能等到他们找到矿脉,真的挺想见见那些传说中的采金人。

  汉代所说的采金人,放到现代大概就是地质勘探人员的意思,不是那种只挖黄金的淘金客。

  刘襄知道辽东的襄平县周边有铜、铁,现代的鞍山铁矿、本溪铁矿、红透山铜矿,就在那附近,可在舆图上画一圈,那就是几十上百里,没有金属探测仪器,就靠肉眼在地表寻找植物、矿物,效率可想而知。

  知道与得到,天渊之别。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