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该是昨天晚上发的,睡着了,痛失全勤T-T】

  “跳了!跳了!”6组各24只小白鼠全都抽搐、惊跃起来,包括杜雨苍、龚岳亭、施溥涛等几位中国当时顶尖的生物化学家在内,现场一片欢腾。

  这是1965年9月17日清晨,惊厥实验表明,中国科学家制成的人工胰岛素生物活性达到天然胰岛素活性的80%。这表明,在长达数十年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科学家第一个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

  这被视为在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获奖前,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但这个成果最终落选,错失的原因也仿佛烙着时代印记:

  1959年底,当我们率先完成胰岛素的拆、合,为了避免“帝国主义”同行利用该发现而率先完成人工合成胰岛素,科学院等机构的领导选择“保密”,没有让文章发表。一年多后,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得出了类似结论,并借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奖。

  中间成果一路“保密”,当中国人终于在1965年底第一个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并在1978年以此正式“申诺”时,这个成果却因经济实用性不足、启发性较低等原因落选。

  “鉴往是为了知今。”在北京大学糖尿病论坛上谈起这段往事,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熊卫民自豪和惋惜之情同生。在大量查阅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有关档案,与邹承鲁、张友尚、杜雨苍、施溥涛等当事人深谈后,熊卫民较为详细地还原了这段历史。

  总理驻足、三度“保密”,

  中间成果错失诺奖

  合成胰岛素这个决定的“前身”,是“合成一个蛋白质”。而这个决定,是1958年“***”运动中,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放出的“科学卫星”之一,理由是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最初目标完成时间被设定为20年,但群众讨论会上,所里热情的年轻人又把完成时间一下缩减为5年。课题还未完全确定之时,就被放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展览会上展出,负责画展板的徐罗马先生将合成蛋白质理解为合成生命,就将该课题画成一个站在三角瓶里的小娃娃。

  展会上,***总理被这幅漫画吸引,“这项工作啥时能完成?”总理问,“5年是不是太长了?”

  很快,合成蛋白质的课题被列入全国1959年科研计划,由生化所的一种“科学畅想”转为“国家意志”。究竟合成什么蛋白质呢?当时已确定了一级结构的蛋白质只有胰岛素一种,没有别的选择。于是,生化所最终在1958年底确定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课题,指标也一再提前,由最初的五年改为四年、三年、二年,最后大家鼓足干劲,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