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3章 对失败的容忍度(5k)_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丰富的经验让他很快在发动机研发组里建立起权威,成为有名有实的负责人。

  之前的临时负责人林天旻则担任副组长。

  杨嘉善主动出来承担责任,陈元光的声音继续传来:“我是真心觉得炸一炸是好事。

  我们这是火箭发射,不管是过去的NASA还是SpaceX,都爆炸过多少次。

  我们之前没有失败过,不代表我不能接受失败,恰恰相反,如果一直不爆炸,我们内心一直秉承着发射火箭不能失败的观念,那这根弦早晚会崩。

  因为这违背了客观规律,我们是搞科研的,是科研型机构,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

  这次炸比到时候未来带着空间站上天炸要好,比我们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天的时候炸要好。

  世界上没有只赢不输的球队,我看足球比赛里一些几十场连胜的球队,他们反而很累,因为一直绷着弦,当失败后反而会轻松,不用再带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参加比赛了。

  所以这次爆炸对我们来说也是卸下心里的包袱,只要能从问题中吸取经验,下一次有所进步,哪怕下次、下下次再爆炸,我也觉得是好事。

  刚刚杨博士提到的结构和材料变化太多导致工厂生产过程中造出来的发动机,推力不一致的问题,这是猜想还是事实?”陈元光不想纠结于失败的原因,而是快速思考改进方案。

  他的时间太宝贵了,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来找他,他自己还要有大块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所以陈元光需要抓住每次开会的时间传递正确的思路。

  杨嘉善说:“是我的猜想,因为火箭刚刚才爆炸,传感器还没拿回来,发射过程中传回来的数据还没有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等数据,数据回来后我们会形成一份详细报道的。”

  陈元光说:“好,我有一个思路给你们做参考,既然已经改结构了,那是不是更大胆一点。

  杨博士,你想的是大改还是退回去?

  把结构退到方案一上。”

  杨嘉善说:“我不知道。”

  这是实话,刚刚失败,失败不能证明他的选择一定是错的,但多少会打击自信。

  杨嘉善一来之后凭借经验储备建立了权威,其他都是刚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最多玩过小火箭或者数据模拟,哪里能和他这种经手过长征三号、长征五号的核心研发人员比。

  但他还是坚持要在这一代开拓者二号上做如此大的变动,是因为他希望一次性超越猎鹰九号的运载量。

  如果不对火神发动机做大刀阔斧的改造,以火神发动机的推重比是不如梅林发动机的(猎鹰九号采取的发动机),这意味着他们的开拓者二号还不如人家十多年前的产物。

  猎鹰九号第一次发射是在2010年,因此杨嘉善希望一次到位。

  陈元光说:“你们比我更专业,所以伱们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