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4章 建设学校_我家娘子萌萌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此,区区小事,咱怎么好意思收您的银子。”

  “您在这候着,咱这就去给您通报。”

  说罢,那宦官便转身离去。

  夏源只能把银子揣回自己的怀里,没想到还有两袖清风的太监。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箫敬领着几名宦官步履匆忙的出来,“夏师傅,快跟咱走吧,皇爷召您去暖阁见驾。”

  见是这位箫公公亲自出来,而且还步履匆匆,夏源就知道皇上可能是误会了。

  “那个,箫公公,我其实是”

  “夏师傅,有事您可别和咱说,咱不敢听。”

  说到底,箫敬只是个太监,而且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

  平时皇帝问点什么事儿,他一五一十的帮着回答,没事的时候就拍拍皇帝的马,不,龙屁。

  若是和外朝官员聊一些国家大事,那绝对是犯了宦官的大忌。

  虽然这位状元公还没被授官,算不上外朝官员,但他嘴里蹦出来的少不得是什么大事。

  见人家不敢听,夏源也没办法,只能跟着一道进了皇宫,端门,午门,承天门,又走过乾清门的侧门,随后进到暖阁。

  朱佑樘已经坐在御案后头等候多时,见夏源进来,没等见礼,就直接抬了抬手掌,“卿免礼平身罢.”

  说罢,他又问道:“不知卿是有何事要求见于朕?可是关于那科举优待之事?”

  “.不是。”

  “那是何以治夷之事?对,朕想起来,上次只商议完科举优待之事便散朝了,关于治夷之论还未曾听卿讲述。”

  朱佑樘的目光已是透着无尽的欣赏,还有着深深的感慨,他晓得这位夏卿乃是心怀家国之人,但没想到竟到了这个份上。

  参加完恩荣宴,刚出宫,连家都没回,立马又迫不及待的进宫献策。

  “卿且说罢,朕洗耳恭听。”

  “.”

  夏源的脸有点抽抽,纠结了一会儿,他开口道:“学生的治夷之论讲起来说来话长,要不”

  “无妨,卿之所言,便是再长朕也愿听,萧伴伴,去,找几个宦官来此地记述。”

  见皇上都准备找人拿小本本做笔记,夏源还能说什么,只能深吸口气,先讲述这所谓的治夷之论。

  “这个治夷之论,首在教化,而教化无非就是通过教育进行同化。”

  “在学生看来,教化就是让别人学习我们的语言,学习我们的文字,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文化习俗,接受并奉行我们的文化习俗,直到彻底的变成我们。”

  听完这些,弘治皇帝脸色稍稍有些诡异,教化这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事情,怎么到了这家伙的嘴里就好像变了味似的。

  但他转念一想,又发现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其余的读书人远远不像他这般直白,总要用许多褒溢之词去将这教化宣扬的无比神圣,无比伟大。

  但实际上,这教化不就是化其民,易其俗,将其变为我之族类。

  “所以这教化就必须要落到实处,首先,要在西南,两广这些偏远,且有夷人聚集的地区建设学校。”

  “建设学校?”

  “对,学校,或者说学堂。”

  “朕懂卿的意思,这学校可是要朝廷出资建设?”

  这是朱佑樘最关心的问题,弘治皇帝,或者说大明皇帝都有个缺点,谈什么都行,但千万别谈银子。

  毕竟大明朝是一个民富国穷的畸形王朝,穷这个字眼是明朝绕不开的黑点。

  如今是弘治朝,明朝中叶,那个被史书称为弘治中兴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期,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区区一千多万两,有时甚至还不到一千万两,比如去年,又是边患又是天灾,岁入只有九百多万两。

  而到了万历朝后期,这个数字会更恐怖,年入四百万两,但每年的军费开支就足足有四百五十万两。

  等到了崇祯朝,穷的就只能上吊了。

  请收藏:https://m.haili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